孤岛时期

世界杯男子

由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后,文化事业也呈现畸形的繁荣。沪剧、滑稽戏纷纷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并且由此风靡申城。……

由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后,文化事业也呈现畸形的繁荣。沪剧、滑稽戏纷纷在这一时期初步定型,并且由此风靡申城。除了戏剧界以外,文学界在此时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日后誉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堡垒”之称的“孤岛文学”[6]。日后成为沪上大报的《文汇报》亦在此时创刊。

当年,由欧阳予倩团结一批平剧界的爱国艺人,组成“中华剧团”,到年底,先后演出《渔夫恨》、《梁红玉》、《新玉堂春》和《桃花扇》等新平(京)剧。

1938年9月8日,周信芳领导的移风剧社经整顿后,再次在卡尔登戏院公演《徽钦二帝》。前后4年,移风剧社演出了大量具有爱国精神的新编京剧或传统剧目,其中有《亡蜀鉴》、《明末遗恨》、《洪承畴》、《四进士》等剧。

自然因為這些反動題材,该社屡遭日伪的恫吓和骚扰,民国31年被迫解散。9月12日,姚水娟在天香戏院演出由樊篱编写的越剧《花木兰》,英文《大陆报》为此发表评论。这是外文报纸首次介绍中国地方戏曲。11月5日部分留在“孤岛”的文艺界人士创办的中法剧艺学校成立。

1939年8月6日,上海剧艺社正式改为职业剧团,在璇宫剧场(今延安东路浦东大楼内)公演。首演剧目是于伶编剧、朱端钧导演的《夜上海》,之后又陆续演出《赛金花》、《武则天》、《葛嫩娘》等剧目。12月上海戏剧学校成立,律师陈承荫任校长,提倡整理中国传统戏曲,培养京剧人才。是年中国乐会成立,卫仲乐任会长。民国30年乐会创建为中国管弦乐团。

1941年1月9日,上海沪剧社在皇后剧院演出由戈戈根据美国同名电影《魂断蓝桥》改编的沪剧,申曲自此开始改称沪剧。9月黄佐临、吴仞之、英子、张伐、石挥、黄宗江等组成“上海职业剧团”,10月在卡尔登戏院公演话剧《蜕变》,被公共租界当局勒令停演。18日,剧团又上演《阿Q正传》。12月7日,在日军进入租界苏州河以南区域的当天,剧团宣布解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