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天津丨老鹰的“私人订制”,竟成了一项非遗文化

世界杯男子

说起“老鹰”,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想必就是“熬鹰”。养鹰作为老天津人的兴趣爱好,到如今已经很多年了。虽然现在不让个人养鹰,但训鹰……

说起“老鹰”,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想必就是“熬鹰”。养鹰作为老天津人的兴趣爱好,到如今已经很多年了。虽然现在不让个人养鹰,但训鹰玩鹰的技能,还有这鹰具,却好好的流传了下来。鹰帽作为训鹰的教具,不仅留下来了,鹰帽子(猎鹰防护罩)制作技艺,还被评为天津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话里的“熬鹰”家伙鹰猎,古已有之,唐代时中国就有鹰猎的传统,古人在秋季训鹰捕猎,又在初春放飞,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与鹰结下的却是段超越物种的情谊。驯鹰的第一步是要熬鹰,所谓熬鹰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鹰具将鹰驯服,使它能按照主人的指令起飞捕捉野兔等猎物,而鹰具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鹰帽。

鹰帽就是给鹰戴的那顶小帽子,用于防护猎鹰的头部,同时也能起到使猎鹰稳定情绪、保存体力的作用。最小众的非遗

说到鹰帽,可能大伙儿知道的非常少,但就是这么小众化的东西,竟成了天津的非遗。

制作鹰帽是个仔细活,因为鹰的大小品种皆有不同,所以对于鹰帽的制作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做大了帽子会被鹰抓下来,做小了,又会把鹰眼磨瞎,所以要求非常苛刻,于是这就需要匠人的手艺。

制作鹰帽的工具想要做出既贴合猎鹰头部又不伤眼的鹰帽,制作前必须要用手去测量鹰的头围大小,作为鹰帽非遗传承人的于超曾说:“一个好的鹰帽匠人只需要捋一捋鹰头就能算出鹰帽的尺寸,这靠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

手底下的精细

因制作鹰帽的材料要软硬适中不变形,因此要以整张牛皮的脊背部分为材料;在缝制上要求鹰帽两边对称,缝制的线头还要留在皮革的缝隙之中,为了不磨到鹰眼,说着简单,干着困难,只有日复一日的去做,做够了一定数量的鹰帽,才可能掌握其中的奥妙。

正在制作鹰帽的于超

在这一行做了10多年的于超说:“鹰帽的制作除了必须纯人工以外,在工艺上,和那些动辄几万元的奢侈品皮包相比,也丝毫不落下风。”“从帽样的缝制,到针法的讲究,都是师傅手把手教我的。到了今天,虽说通过探索和学习,有些东西我做了改进,但前提是尊重传统。”

鹰帽是鹰猎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鹰帽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被赋予了内涵。鹰帽的造型在古代更是一种辟邪的方式,象征着“福”的蝙蝠和“连年有余”的金鱼,都是好的意头。从明朝开始,鹰猎文化就在京津地区传播,直至今日,鹰猎文化仍是在天津三岔河口附近存在,天津具有非常深厚的鹰猎文化底蕴,这更是符合天津人爱玩爱乐的性格。

如今通过互联网等手段,鹰帽和鹰帽文化已在国内外销售和传递,于超也通过鹰帽结交了很多其他国家的鹰友。也更是希望鹰帽文化可以随着于超的手艺,和制作出的精美物品,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来源“乐游天津”(tianjin-tour)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欢迎关注微博@天津旅游

原标题:《匠心天津丨老鹰的“私人订制”,竟成了一项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