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理】河流,你凭啥不走直线,为什么总是弯的!?渔场形成原因与条件

世界杯男子

河流从哪来? 唐代诗人李白曾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流,作为陆地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天上的降水或……

河流从哪来?

唐代诗人李白曾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流,作为陆地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天上的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在地面汇集起来,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性或周期性往低处流去。

简单来说,河流其实是一个汇水系统。期间还会不断有新的降雨、地下水的涌入以及其他小溪河流的汇入,强大的水流对流经的土壤进行冲刷、侵蚀、搬运,最终形成了河道。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内、外流河两种。内流河注内陆湖泊或沼泽,或因渗透、蒸发而消失于荒漠中;外流河则注入海洋。

亚马孙河的鸟瞰图

世界第二长河、世界流量第一的河流-亚马孙河,全长6480千米,而我国长江长度与其相差无几,6397千米的全长排列世界第三大河。更有黄河母亲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滔滔江河,连绵不绝,成为了大地极为壮美的风景线。

金沙江长江第一湾

河流沿途接纳多条支流,最终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即称作水系。我国“七大水系”均为河流构成,为“江河水系”,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这一个个系统,牵动着一个个区域性地形地貌的变化。

中国水系分布

河流水系的模样也十分有趣,有树枝状、向心状、放射状等等,树枝状水系是水系中最普遍发育的类型,水网密布,主、支流相互交织在一起,从高空中俯瞰,仿佛一根茂盛的树枝,在大地上肆意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河流水系都是树枝状的,中国的长江、珠江、辽河,以及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

无人机视图壮观的三角洲

向心状水系大多发育在盆地或者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非洲刚果河的水系,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

02

河流为什么会弯?

数学上总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但往往河流不会走直线。百转千回、九曲连环、七弯八拐、蜿蜒曲折才是形容河流的成语,十有九个都是弯的,而且弯的还挺离谱。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上称作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2期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身体孱弱”抗冲刷能力不行的一岸,禁不起河水长年累月的拍打冲刷,坍塌是常有的事,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更多表层的河水向凹岸冲去。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2期

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

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

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

呼伦贝尔草原莫日格勒河:我喜欢弯着走

长此以往,弯曲就会越变越大,而从曲部出来的水流带着一定的横向冲击力冲击着原本呈直线的下游水岸。慢慢地,第二个弯曲也就形成了,之后,第三个、第四个……河流就成了我们所看到九曲连环的模样。

九曲黄河:在凹凸间,我已经很弯了

由弯变直,形成牛轭湖

不过,河流越来越弯,最终也会有由弯变直的一天。当砂石不断往凸岸堆积,凹岸不断被侵蚀,最终河曲会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块小湖泊。而原本的河道也会因此截弯取直,变回直线。由于独立出来的这块湖泊形状类似于一种农具——牛轭,也被称作牛轭湖。

河道截弯取直,旧蛇曲变成牛轭湖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2期

我国大型牛轭湖湖泊多为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阻塞支流而储水成湖,如洞庭湖(湖南)、鄱阳湖(江西)、白洋淀(河北)、洪泽湖(江苏)等。

湖南岳阳城陵矶港口

长江和洞庭湖的交汇处

03

河流还有哪些模样?

由于其不同来水来沙及河床边界条件,河流的几何形态、流量、发育程度等存在明显区别,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河流。

自然河流一般分为蜿蜒型、分叉型、游荡型、顺直型四种河型。除了上述蜿蜒(弯曲)的河型外,祖国大陆也广泛发育着其他三类。

游荡型河流

河道宽而浅,频繁迁移,游荡不定,称作游荡性河道。具有的强烈侵蚀性和快速迁移性,一旦发生决口,河道便直接改道,堤岸沉积和决口扇沉积很难被保存下来。

在三江源地区,随着高原隆升及其地貌演变,曲麻莱以上的通天河、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以及澜沧江(扎曲)杂多县然达以上的河段,主要呈现为宽阔的辫状河道。

『长江源头的辫流』摄于通天河支流

它既与平缓的高原面以及昆仑山、唐古拉山坡麓宽广辽阔的冰碛、洪积扇状地形有关,也因为河床下面的多年冻土层十分坚硬,河流难以下切,更容易沿着表层较软的冻融带向两旁侧蚀并泛滥。

长江源头区域航拍

汊流交错形成的辫状河来自冰川融水

在东天山南麓,常年有水的河流很少,河水流出山口后,进入平原,这里是径流散失地,除了蒸发,大部分的水流都渗透到地表下。发育的辫状河河床宽而浅,河道反复分岔合并,受不稳定水流作用,河道易废弃改道,所以其沉积主要发育河床和河漫滩相,与曲流河相比,不发育堤岸和牛轭湖沉积亚相。

东天山南麓 冲洪积扇上干涸的辫状河流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9期

分叉型河

分叉型河段平面形态常呈两端窄,中间宽状,中间段可能是两汊,也可能是多汊,各汊之间为江心洲。自分流点至江心洲头为分流区,洲尾至汇流点为汇流区,中间为分叉段,按其平面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顺直型分汊、微弯型分汊和鹅头型分汊三类。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06期

分叉型河段稳定性可以从稳定到介于游荡与弯曲之间,广泛分布在珠江(广东部分)、长江中下游、赣江、湘江、松花江、黑龙江等地。

俯瞰广东珠江 江心岛绿意盎然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近10个鹅头型分汊,其如陆溪口段的赤壁矶、团风河段的中观矶和泥矶、官洲河段的吉阳矶、黑沙洲河段的板子矶等。

顺直型河流

自然界中,一般不存在长长笔直的河段。所以通常所谓的顺直型河指的都是河身较为顺直,但又不太长,还可能与其他三类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河型。

武汉汉口江滩风貌

河身比较顺直,河槽两侧分布有犬牙交错的边滩和深槽。顺直型河段同样存在环流,但其强度比弯曲河道小得多。

河流走弯路是自然界的常态,拉长了河流的距离,拥有了更大的流量,惠及更大片的流域范围,哺育着万千生命。河流,用优雅的曲线勾勒出绚烂多彩的祖国大地。河流的模样,弯的真美!

【参考文献】

[1]有一种风景叫“蛇曲”.中国国家地理,2011年02月.

[2]大河之舞.博物,2012年05月.

[3]新疆间歇河,干旱大地上流淌的“诗篇”.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9月.

[4]钱宁,河床演变学【M】.科学出版社,1987年01月.

以上文字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现在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河流考点~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1、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2、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3、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二、河流的水系特征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的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十分密切。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

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些;而内流河的长度则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2、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河道状况和河流水系形态。

3、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

4、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可能同时地壳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的致密与疏松、凹岸与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5、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以下6种:

①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 ②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非洲刚果河的水系,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

③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辐射(散)状分布,例如亚洲的水系特征。

④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地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

⑤格子状水系:河流的主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

⑥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犹如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三、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

1、水位、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大,水位和径流量时间变化很小;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和径流量时间变化较大分别形成夏汛和冬汛;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均为夏汛,汛期长短取决与雨季长短(注意温带季风气候区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有春季积雪融水的河流形成春汛,一年有两个汛期,河流汛期会较长),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位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

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另外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汛期及长短

外流河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

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时候。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河流都有夏汛,东北的河流除有夏汛外,还有春汛;西北河流有夏汛。另外有些河流有凌汛现象。

流域内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我国南方地区河流的汛期长,北方地区比较短。

3、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盖情况、土质状况、地形、降水特征和人类活动决定。 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的区域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地表植被盖情况而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

总之,我国南方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小;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大;东北(除辽河流域外)河流含沙量都较小。

4、有无结冰期

由流域内气温高低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河流有结冰期,O℃以上无结冰期。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没有结冰期。有结冰期的河流才可能有凌汛出现。

5、水能蕴藏量 由流域内的河流落差(地形)和水量(气候和流域面积)决定。地形起伏越大落差越大,水能越丰富;降水越多、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水能越丰富,因此,河流中上游一般以开发河水能为主。(注意水能开发的条件)

6、河流航运价值

由地形和水量决定,地形平坦,水量丰富河流航运价值大,因此,河流中下游一般以开发河流航运为主。(同时需考虑河流有无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大小能否保证四季通航;天然河网密度大小,有无运河沟通,能否四通八达;内河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连接情况——联运;区域经济状况对运输的需求)

四、河流地貌

1、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着,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着,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3、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五、地形对河流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六、气候对河流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最高的夏季,流量最大,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气温较高地区:冬季气温高于0℃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

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

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深层无机盐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

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

寒暖流交汇,使海水发生扰动,上泛的海水将营养盐类带到海洋表层,使浮游生物繁盛,进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渔业资源丰富。另外寒暖流交汇可产生“水障”,阻止鱼群游动,由于这些原因形成大的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四大渔场

1

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

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

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4

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综合考虑,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们是鱼类的饵料,一般温带海区较多。

温带海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上泛的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泛处,使得饵料也很丰富。

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渔场往往局限在某一海区的某一水层,甚至局限于某一时期。这种局限性主要取决于鱼群的密集程度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鱼类(经济海洋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及其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构成渔场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

要有大量鱼群洄游经过或集群栖息

海洋渔业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是那些在进行洄游、繁殖、索饵或越冬等活动的鱼类或经济动物的密集群体,特别是繁殖群体,密度大且稳定,而且多数鱼群是以同一体长组或同一年龄组进行集群的,如鲑鳟鱼类特别明显。

因此,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如果对达不到捕捞规格的对象(如低龄或性未成熟的幼鱼)进行酷捕,则必然得不偿失,严重影响来年的资源量,甚至能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后患无穷。

2

要有适宜的鱼类集群和栖息的环境条件

如果某一海区的某一时期,具有适宜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进行洄游、繁殖、索饵和越冬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条件),它们就可以集群或栖息在一起,从而为渔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生物条件是指饵料生物和共栖生物以及其他各种生物种间关系。非生物条件是指海流、水系、水温、盐度、水深、底质、地貌和气象等。

在外界环境因素中,特别是海洋环境因素,更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水温状况的变化,对于经济鱼类的洄游分布和集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鱼类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对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海洋环境条件是形成渔场的重要条件,而在海洋环境的各个因子中,水温和饵料生物为最重要的因子。

渔场形成的主要条件归纳

1、江河输入大量营养物质。

2、水域浅,在风浪、潮汐和对流等作用下,水体混合充分,底层补充到上层,整个水体营养好。

3、光合作用充分,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4、水域浅,因此物质循环快,初级生产力高。

5、由于饵料生物丰富,大陆架一般都为产卵场,海湾也是鱼类的肥育场所。

6、大陆架的水深适宜,海底较为平坦,适合于渔具作业。

7、大陆架边缘,由于上层流的离岸作用,外海下层水被引入,产生上升流。

8、在大陆架边缘附近海域,沿岸水系和外海水系产生沿岸锋面。

主要海产

北海渔场,鳕鱼、鲱鱼、毛鳞鱼

日本北海道渔场:鲑鱼、狭鳕、太平洋鲱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

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鳕鱼

秘鲁渔场:秘鲁鳀鱼

知识链接

中国渔场分布

我国海域宽广,海岸线漫长,主要渔场可分为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包括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的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四大渔场中以舟山渔场地位最重要。

舟山渔场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的浙江东北部,纬度为北纬29°30′~31°00′,东经120°30′~125°00′,是中国最大的渔场。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乌贼)4大经济鱼类为主要渔产。

舟山渔场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交汇于此。大陆径流每年平均入海近1万亿立方米,形成强大的低盐水团,水色混浊,春夏向外伸展,秋冬向沿岸退却。台湾暖流高温高盐,水色澄清,春夏自南向北楔入,直抵沿岸水域,冬季偏离沿岸,向南退缩。黄海冷水团南下,随台湾暖流强弱的变化,秋冬季似舌尖状伸入渔场,初夏逐渐向北退缩,形成南北带状逶迤的水团混合区。

舟山渔场冬季带鱼汛、夏季墨鱼汛(大黄鱼),春季有小黄鱼汛,秋季有海蜇汛。

舟山渔场为中国最大渔场原因

自然因素:

1. 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养分充足;

2.舟山渔场位于长江口与钱塘江口之间,来自于陆地河流中含有丰富养料给渔场的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3.这里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有台湾暖流和沿岸寒流在此交汇,使水流搅动,养分上浮;除此外,渔场形成原因还有上升补偿流带来深海养分(冬季会有)等。

4.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文因素:市场、技术、政策等。

试题链接

1.(材料)读世界四大渔场与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渔场分别是( )

A. 北海渔场、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B. 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C. 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

D. 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

(2)若渔场②附近水域水温比往年异常升高,则可能出现( )

A.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活动异常频繁

B. 秘鲁、智利等地暴雨、涝灾频繁

C. 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强

D. 渔场②饵料丰富,渔业丰收

【答案】1.B 2.B

【解析】

本题结合局部的海陆轮廓图,考查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厄尔尼诺现象,同时也考查了世界地图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可知,①是北海道渔场,②是秘鲁渔场,③是纽芬兰渔场,④是北海渔场。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根据上题分析,渔场②为秘鲁渔场。若其附近水域水温比往年异常升高,则表明产生了厄尔尼诺现象。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减少,故A项错误;秘鲁、智利等地出现洪涝,故B项正确;东南信风较常年偏弱,故C项错误;秘鲁渔场产量减少,故D项错误。

故本题选B。

2.(材料)读世界渔场分布图,回答问题。

(1)描述“大范围渔场”分布特点。

(2)图中A处的北海道渔场和B处的秘鲁渔场都是世界著名的渔场,简析它们形成原因的差异。

(3)目前,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萎缩,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

(1)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带,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面积最大的是北太平洋渔场。

(2)A渔场是北海道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渔场。B渔场是秘鲁渔场,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

(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酸雨等。

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导致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水域污染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重大工程的不利影响。

对策:加强海洋资源管理;控制人口增长;防治水体污染;改善海洋环境。

【解析】

(1)根据图中分布的位置直接判断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区,总结特点:大范围渔场主要分布在温带,北半球比南半球范围要广,面积最大的是北太平洋渔场。

(2)A是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寒暖流交汇会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B为上升补偿流形成的秘鲁渔场,冷海水上泛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饵料丰富,适合鱼类生长。

(3)世界海洋渔业资源萎缩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某些因素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或降低,如厄尔尼诺现象或全球气候变暖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拉尼娜现象使海水温度降低;②某些自然原因是海水收到污染,如酸雨,都会使渔业萎缩。人为原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对海洋资源大量开采等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依据渔业资源萎缩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加强海洋资源保护,防止海洋污染,控制人口增长等。

10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