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兰奇纪念馆 祝大家端午安康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其起源据传与祭祀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也是后世所推崇的……
萨马兰奇纪念馆
祝大家端午安康
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其起源据传与祭祀屈原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也是后世所推崇的爱国诗人。他心系国家和人民,在得知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司马迁用“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来形容屈原的心志,足见其品质之高洁。传说当得知屈原自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划船来救,同时敲锣打鼓,驱散鱼蟹,以防它们咬食屈原。这一行为在后世传为习俗,发展成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二十世纪初 清宫老照片 《赛龙舟》故宫博物院藏
龙
舟
竞
渡
事实上,龙舟竞渡的起源可能远早于屈原时期。龙舟文化或许源于华夏文明自古以来对龙的崇拜和信仰。龙在远古时期被我们的祖先视为看不见的水神和雨神,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可以感动天上和水中的龙神,令龙神心神愉悦,从而恪尽职守,保佑一方水土。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
龙舟节
因此,龙舟竞渡作为一种对龙神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古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记录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节令风俗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一段描写竞渡的文字,形容越地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通过这个形象的类比,我们不难看出,划船是当地人主要的出行方式,湖面上“车水马龙”。
在宋元时期,赛龙舟发展的也越来越具有娱乐性和体育竞技性,也逐步由民间走入朝廷,不仅是一个组织有序的“仪式”,更是一场精彩的“表演”。而在这场竞技盛宴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在终点争相夺标的瞬间了。
南朝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中对端午竞渡的记载
在《龙舟夺标图卷》中,生动地刻画了这一比赛中的高潮部分。画面的左下角有两排锦旗组合成的水道,水道通向的终点,就是众龙船纷纷争夺的标杆。标杆是一个上面悬挂有锦彩和银碗一类物品的竹竿,夺到它就赢得了比赛,我们现在常说的体育“锦标赛”就由此而来。
元人绘 《龙舟夺标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清时期,赛龙舟变得更具有观赏性,装饰精美的龙舟与水嬉、戏曲表演等相结合,周围还有各种商贩贸易。与其说是“龙舟赛”,不如说是“龙舟市”。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曾这样记载当时的龙舟表演:“舵为刀式,执之者谓之拿尾。尾长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谓之掉梢。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水性好的孩童被彩绳系着在水中表演,船上又有各种戏曲节目供游人欣赏,热闹非常。
粽叶飘香,浓情端午
DRAGON BOAT FESTIVAL
龙舟竞渡不仅在民间十分受欢迎,清朝的皇室也十分喜爱。据清代历朝起居注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于端午期间去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观赏竞渡,并作诗数首。在《龙舟》这首御制诗中,乾隆皇帝这样描写龙舟竞渡的景象:旗飐红霞鼓角鸣,昔年竞渡尚传名。悯忠更复怀殷鉴,恋主犹然吊贾生。歌奏回波云影过,棹沿芳渚浪花平。飞龙恰见天中瑞,水底鱼虾漫自惊。
清人绘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渡》(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龙舟竞渡不仅在民间十分受欢迎,清朝的皇室也十分喜爱。据清代历朝起居注中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于端午期间去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观赏竞渡,并作诗数首。在《龙舟》这首御制诗中,乾隆皇帝这样描写龙舟竞渡的景象:
龙舟
旗飐红霞鼓角鸣,昔年竞渡尚传名。
悯忠更复怀殷鉴,恋主犹然吊贾生。
歌奏回波云影过,棹沿芳渚浪花平。
飞龙恰见天中瑞,水底鱼虾漫自惊。
到今日,赛龙舟已经成为了一项现代体育竞技项目。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赛龙舟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首届“屈原杯”龙舟赛。从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开始,赛龙舟也成为了正式比赛项目。2024年,中华龙舟赛成为巴黎奥运会表演项目。
赛龙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儿女对伟人的怀念,蕴含着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龙图腾的解读。龙舟文化源自于先民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想象和文化内涵,并将被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